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,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,每两年举办一届,被誉为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”,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先进水平。
本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共有来自中国、瑞士、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,比赛要求根据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,完成平面和三维两个模块的作品制作。选手在两天内完成比赛准备,四天22小时内完成作品的杆件制作、榫卯连接、拼装、打磨和装配。项目对于精度的要求极其苛刻,选手通过手工和机器设备,使用各种形式的榫卯接头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木质零部件,每一个接缝处的缝隙不得超过0.4毫米。要知道,一张A4纸的厚度为0.1毫米,0.4毫米即4张A4纸叠在一起的厚度。小于0.4毫米仅仅意味着选手能在项目中得分,若想得到满分,便要将缝隙的大小限制在0.2毫米以内。这么小的缝隙,仅凭肉眼和尺子,怎么判断?事实上,在精细木工项目的检查环节,裁判的手中都会有特殊道具——塞纸(尺),其分为0.4毫米、0.2毫米两个量级。检查时,裁判会向缝隙插入塞纸(尺),一旦插入,选手就会被扣分。除了缝隙大小,裁判也会对榫接的松紧度和光洁度进行打分。
在许多人的概念里,鲁班是木匠鼻祖,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应具备一定优势。但其实,由于精细木工项目的评分标准为国际标准,且更多考验的是图纸制作、高精度还原等方面的能力,中国传统木工中巧妙、创造力、艺术等优势未必能完全体现。
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是第44届、45届、46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,基地里的选手都是具有2至5年木工技能经验的人才,他们熟练加工榫卯、制作作品,每一名选手都将文化与技能内化于心。对中国选手而言,最难的是转变观念,适应国际大赛的评分标准。为了达到极致的精细,选手要耐得住寂寞,每天反反复复练习,精益求精。